查看原文
其他

博物的黑历史:标本背后的奴隶贸易

刘光裕 版纳君 2021-05-30

Hans Sloane在美洲采集的可可标本


自然都是美的,博物同样也是美好的。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认可这个观点。特别是当下中国,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,对自然与博物的渴求与崇拜,达到了一个高潮。


没错,早在十八世纪博物学兴起,或自然历史研究火热的时候,大自然是壮观的”(Grand spectacle de la nature ),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时代宣言。


然而,博物学或者西方自然历史的动植物标本收集历史,其实也有黑暗的一面。


早上看一篇Science文章(Science's debt to the slave trade),回顾了17-19世纪博物动植物采集与奴隶贩卖的关系,认为博物学的兴旺发达,其背后隐藏着科学探索中奴隶贸易的罪过。


英国皇家学会会长Hans Sloane和他的著作


17世纪,西方诞生了牛顿、列文虎克、伽利略等一大批科学巨匠,打开了物理、微生物、天文等通往新世界的认知路径,西方因此爆发了征服世界、征服自然界的思潮。


为了解一个新的世界,博物学家们开始全世界收集动植物、矿物、人体等各式各样的标本。如上图中的英国博物学家、收藏家汉斯·斯隆(Hans Sloane),他一生收集了七万多份动植物矿物标本,最终捐献给国家,成了大英博物馆的藏品。


诸如汉斯·斯隆、亚历山大洪·堡等众多西方的博物学家,他们为何能够收到世界各地的这么多的藏品呢?除了其个人自身强烈的收集爱好,富裕的家庭背景,以及国家社会开疆拓土的需求资助等等,博物收集通常也和奴隶贩卖交织在一起。


欧洲殖民者的奴隶贩卖路线图


开往非洲、美洲和亚洲的采集船只,目的是多元化的。他们除了采集标本、测绘地理之外,还贸易药物(如昂贵的奎宁)、染料、稀奇的饰品、自然资源、以及黑人奴隶等等。通过在标本采集的同时,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,可能从经济上更大的促进了动植物标本的采集。


从欧洲历史上的数千万贩卖的黑奴轨迹上,以及数千万的动植物标本之中,我们甚至也可以看到某种独特的联系。奴隶贸易塑造了现在人类分布与文明历史,科学同样塑造了现代人类文明。西方博物馆中的动植物标本,以及基于标本发表的众多科学论文,背后也隐约闪现着一个黑奴贸易的地理踪影。


欧洲博物学家在指挥三个黑人采集巨蟒(1806年画)


因此博物学不仅可以为我们认知自然提供视角,也不仅是博物馆或标本馆里储存展示的宝贝。标本并非仅是一个物种记录,它还承载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,可以为我们理解社会、了解科学发展提供新的视角。


当然,中国的标本背后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故事,很可能是一个保存不力的悲惨故事。我们就暂且不论了。



参考资料:Kean S . Science's debt to the slave trade[J]. Science, 364.

延伸阅读:博物不仅仅是多认识几种动植物:读十八世纪自然史有感(微信同期)

琅琊榆:一个独特名字背后的植物学史故事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